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之下 | 区块链如何赋能公共卫生治理

白利芳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2020-11-22

导语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确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并明确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无疑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正文


春节假期至今,一场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仍未平息,疫情防控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全国至上而下各行各业都在为打胜此场疫情战付诸行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时刻关注疫情形势,并针对防控期间,疫情信息的公开及时性权威性、公益慈善信息的透明性可信性、防疫保障物资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调度的高效性,以及患者收治的时效性科学性等等公共卫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如何在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中创新应用,强化治理创新。在此,就区块链如何赋能公共卫生治理思考如下。

一、 推动行业管理数字化

数字时代,数据是基础要素。而目前公共卫生领域的数字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比如数字医疗很大程度基于电子病历,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历史实时全面的了解将大大提升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而患者治疗数据在多家医疗利益相关方之间基本不共享。加上数据安全隐患的现实存在,相关利益方对数据共享都持有保留态度,担心引来媒体的负面报道、失去公信等。关于类似场景,区块链技术有着天然优势,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分布式特性可以促进数据实时共享且高可用,不可篡改可验证可追溯的特点可提升数据安全性且高可信。此外,公益慈善领域善款物资的捐赠数据、医疗医药物资的供应链数据和运输调度数据、保险理赔账单结算数据及其他存证数据等,在区块链的加持下,更透明、更安全、更可信,促进了公共利益最大化,对行业管理数据化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 促进治理结构扁平化

在一些公共事件治理过程中,自上而下且过度依赖中间机构或个人的治理方式不免有些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事与愿违。试想公益慈善活动中的捐赠方、受赠方、基金会、运输方等多个参与方都可以作为节点点对点“交流“,且“交流“数据开放透明真实,也许治理效果会有不同。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多方共同维护的分布式结构,可实现上述设想,并发挥扁平化治理共识、协同、自治等优势,降低治理成本(中间机构管理费用等),提高治理时效。或许从全民监工的公共卫生工程项目“火神山医院”的高效建设当中也会有体会和启发。


三、 推动治理过程透明化

公共卫生领域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不免引起民众质疑。此次疫情防控中显现出来的公益慈善机构遭受信任危机就是典型案例。而不了解不信任参与作祟的隐瞒疫情、伤医事件、舆论谣言等屡见不鲜。多少无辜患者、医护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等受此牵连,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阻碍,代价惨痛。实现透明化,本质上还是数据的开放共享、安全可信、可验证、高可用的问题。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数据结构设计在这方面有着基因优势,可优化公共卫生领域信任生态。


四、 促进行业治理智能化

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往往跨界跨行业、跨地域跨层级甚至跨国联动协同治理,比如此次疫情爆发后,中国疾控当局就积极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主要国家通报了在中国发生的疫情及基因分析情报,以寻求全球合作。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或组织均高度重视,达成疫情防控合作意向也许并不困难,然而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数据共享、互操作、确权、隐私保护等各类问题。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激励机制等特性联合同态加密、环签名、哈希函数、可验证计算、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手段,打通参与方间的信息壁垒,构建实时互联、数据共享、联动协同的智能化机制,也许是目前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某些环节可嵌入智能合约与执行环节深度融合,有助于破解执行复杂繁琐的问题。加之区块链对数据天然敏感,上链数据防篡改可追溯可验证,无形中被整个区块链网络自动化监督管理。


五、 推动行业监管精准化

公共卫生领域监管压力重大,涉及生态中的方方面面,包括防控物资供应链追踪、医药防伪溯源追踪、治疗历史审计追踪、医药账单和保险理赔的审计追踪、医护人员的资历证明,甚至在疫情面前对患者追踪等,都需要真实可靠的存证信息且可追溯。而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可验证”的特性非常契合上述监管需求,运用区块链电子存证,可更好解决电子数据取证难、认定难等问题,推动对监管对象的实时、精准监管。

结语


当然,我们也应了解,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技术新业务,在发展或应用初期难免出现不成熟、不规范、落地难等问题。比如数据上链前可能就被污染,上链后虽然足够安全,但一旦出现问题,由于是当初通过“投票”或“抽签”或其他原理达成的共识,责任不清,问责难,因此区块链技术对某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附加优势,并非一劳永逸。此外,区块链由于监管限制,可能无法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目前不能抗量子攻击等自身限制;有些相关方对新技术新业务的接受程度较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区块链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研究,推动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促进创新融合,并探索在更多领域的运用,以加快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科技创新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融合已成趋势,相信区块链技术在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大有作为。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网络空间安全测评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和安全运行,支撑政府主管部门履行网络安全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疫情之下,我们在行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